2010年7月11日 星期日

台灣武術Gung Fu:練武術的秘訣

影像/台視記者王傳文採訪教這個,我認為台灣的一些年輕人對自己的文化非常的鄙視,看到自己的文化好像有仇,一講到自己的文化,都講不科學什麼、不什麼的,其實人體一半是科學一半不是科學;92年那時候,我在我家後面練練練……那時候我50歲,我在想說我現在50歲有辦法練,如果60歲、70歲、80歲我怎麼辦?後來我就把它放很鬆下去練,結果啊!練完以後很累,累的要命,我才曉得人體不是科學,放鬆練這一部分不是科學;所以你要練功夫,就像佛陀講的:「如來所得法,此法無實無虛。」不是實的也不是虛的,你如果是實的就著了像,你如果是虛的就落了空,著了像或落了空都不行;以前我們在練拳,我爸他們都這樣說:「練拳就好像有又好像沒有。」這是一個秘訣,這是最主要的,就跟佛陀講的不著了相,不落了空一樣。很感慨,台灣的年輕人或者有成就的人他們很鄙視自己的文化。

文/Mr‧凱

我相信我們這一輩的年輕人一定都認為傳統的文化是封閉、是愚蠢、是沒用的;我們讀孔子、老子、莊子,會被人認為我們頭腦有問題,我們看佛經,在別人眼裡就是怪咖,其實我們一直沒去思考過這些古代的哲學理論能相傳幾千年不斷,就一定是有它的過人之處。

哲學理論就是古代人研究人的行為後所建立出來的,而武術也是人類行為的一環,古時候,人要生存就要跟猛獸搏鬥,人的群聚體要強大,就要跟人搏鬥;古代先賢們根據人們搏鬥的行為建立起一套修練身體的法門,這個就叫作「武術」。我們練武在追求的都是力量,要有力量才有辦法與人搏鬥才能戰勝敵人,可是人一老力量、體能都會不斷的衰退這是完全沒辦法避免的,寶師說:「其實武術是越練越差不是越練越好,人老了就是不行。」如果說我們練了數十年的功夫卻因為年齡到了功夫就消滅怠盡,那我們追求的這個武術,不就注定了是一場空嗎?

寶師說:「人老了功夫要行,就要懂得放鬆下去練,練沒有力量的功夫。」

2010年6月27日 星期日

台灣武術:得其環中 以應無窮

得其環中 以應無窮
文/Mr.凱


對打要好,功力一定要夠強,出拳一定要有力,這是由拳套鍛練進入對打訓練的審核標準;一開始從最簡單的一個出拳一個接手開始,這時練習者該注意的是接手的姿勢正不正確,身形在轉會不會不順暢,進攻時手是不是有不自主的離開中線;由接慢拳開始去調整自己的手勢、身形、中線,等熟悉這些要點後,就可以分開自由出手對練了。

我們分開在對打時,都會有一個手勢,這個手勢稱為「長短分龍手」,這個手勢不是像電影一樣擺好看的,而是有它很大的功用在,防禦能不能防的好就全看這個手勢了。

長短分龍手的功用除了守中線外,同時也可使手臂達到最強抗力性的狀態;擺這個手勢,手伸出去後不必用力,胸上的肌肉會自然的緊實,這就是拳論在講的「外柔內剛」用這個手勢,手會與身體結合在一起,就算進攻方猛力的出拳攻擊也能夠承受的住,這就是用這個手勢做防禦的好處。
分開對打主要是要訓練出雙方對進攻距離的掌握,以即面對一個不知道他要怎麼打的臨場反應;距離能夠掌握了,面對對方的出拳踢腿,都能應付自如時,就可以在鑽研更深一層的「打點」問題。

以人的手臂來說,整條手臂有些地方容易施力,力量特別強,有低些地方不易施力,力量特別弱;在這個階段要練的就是要怎麼樣去打對方那些弱的地方,使對方沒辦法施力與你抗衡;就以按掌來說吧,按對地方跟按錯地方,那個效果就差很多。






對打的原理就如同兩千多年前莊子所說的:「得其環中,以應無窮」,雙手一個轉圓的互換就可以讓防禦的手轉變成攻擊的手,這樣是最容易打到對方的。


寶師說:「剛開始練武是就像是一棵剛種落地的小樹苗,若一開始練武就練對打每天都在受傷每天都在養傷,就像是天天去搖動那一棵小樹苗一樣,這樣樹苗要怎麼長大呢?練對打不是說天天打就有效,而是功夫練好了,身體練壯了,在下去打才會有用;小樹苗長成了大樹,怎麼搖也搖不倒。」

2010年6月6日 星期日

西螺寶師見聞錄

西螺寶師見聞錄

文/Mr.凱


西螺寶師是一個將近六十的人,但是他不論是打拳、推手、散手,展現出來的力道與技術都相當的驚人;記得第一次遇到寶師時,看他在講用法,用看的感覺起來就沒什麼,就跟一般的武術教練一樣沒什麼特別,當時我相當的不以為然,直到有一天我親身下場去試,與寶師接手的那一瞬間,我就像被車撞到一樣,由寶師身上傳來的強大力道,我想擋也擋不住,隨即摔跌而出,這時我才明白,寶師的功夫不同在哪裡;雖然只是簡單的講個用法,但是觸手時那種大到讓人站不穩的勁道,並不是人人都能有這種本事的。

有一次寶師在教我們推手,寶師要我與他搭手示範,我們在推時,我完全感覺不到寶師手臂上的力量,他的手臂完全是軟的,可是我的手就像被用鐵條磨一樣,感受不到任何力量,卻相當的痛;寶師的手棉花中藏著鐵,既輕柔又沉重,我用按掌推寶師時好像是用力的在推一張紙,完全感覺不到受力的面積;寶師發勁時在被推出之前根本不會有任何的感覺,每當感覺到力量時就是人已經被勁打出去了;這種搭手的感覺是我跟其它人推手都沒有過的感覺,既無力又有力,既柔軟又剛強,相當的不一樣。

推手是要讓拳達到能致用個過程,寶師說:「兩人分開時是散手,接觸的時候就是推手。」寶師在教授對打時,常常都是親自下場與學生對練,我有好幾次跟寶師對練,不論是我主攻還是讓寶師來攻,只要我的手一碰到寶師的手就會被彈開,不然就是被寶師身上的力量打到站不穩,任由他宰割;寶師說:「對打就是不能犯招架,防禦時手要軟不要出力,這樣攻擊時才會有力,人心不可二用,守的時候就在用力,要打人怎麼會有力?而且你一用力對方就會知道,對方知道了你是要怎麼打他?犯了招架千招萬下就是這樣。」

寶師說:「要練拳方法就要對,方法不對練到死也練不出一點功夫;我已經快六十了,現在的功夫比我年輕時還要好,打出來的功力也比我年輕時強,真正的功夫就是這樣,絕對不會因為老了就衰退。」

2010年5月22日 星期六

台灣武術Gung Fu:畫龍點睛

學拳最重要的就是要得法,若能得法即如畫龍點睛,使畫中之龍充滿靈性,拳法一道也是這樣的,方法不正確,不明拳理,不知怎麼樣才是真正的「作功夫」,既使練的在久還是一場空。要檢視所學是真竅還是假法很簡單,第一步先看自身所練合不合拳理拳法、第二步觀察是否體用一道;拳法並不是說一練就要三五十年才出的了功夫,而是自剛開始練那一刻起就是在「作功夫」,拳法的動作是在引出藏於人筋骨內的力量,改變整個身體的施力方式,練掉原本肌肉的力量,用本體勁(整勁)取而代之;金鷹拳的拳母扣除最後收式練的就是一個動作,一個單招,從馬步站小弓箭步(不丁不八式)到身體的左右選轉,到手的「拆肩」,每一個細節都是練本體勁的關鍵,就是要讓練拳者將使用本體勁的方法練上身,練入自然;若練拳練不到本體勁,就如同沒有開光的神像,沒有點睛的龍,形是有了,不過都是死的,沒有靈性、沒有神氣、沒有辦法達到修身致用的目的;若能練到本體勁,那麼一切萬法都將由此生,習拳法者不可不注意啊!

2010年5月15日 星期六

台灣武術Gung Fu:基本對打

文/Mr‧凱 影像/陳琪瑋 陳俊碩




很多人認為功夫帶上拳套會無法發揮,其實不盡然,我們戴上拳套除了抓(爪)不能用以外,或出拳、或發掌、或劈打,都是不受拳套所限制的,雖然戴上拳套會降低殺傷力,但是它卻會增加衝擊力;影片中練習者練拳並沒有練很久,最久約一年有餘,除了平時無護具的切磋外,更帶上護具體驗可以直接打擊的滋味,這種基本對打訓練的目的就是要讓練拳者能習慣有戴拳套跟沒戴拳套的差異在哪邊,使雙方能對於拳法中的技術有更深一層的揣摩;帶上護具的對打方式,有它的好,有它的壞,可是我們不能因為有所限制就去排斥這種練習方式,拳套,護具是新時代的發明,是體驗出手打擊的好東西,也是要站上競技舞台前必要的訓練。

2010年5月7日 星期五

台灣武術Gung Fu:西螺棍法

文/Mr‧凱 影像/西螺寶師 蕭先見 鄭荃寅


第一段




西螺棍法的名子是:伏虎棍。在以前的時代裡,一般人民要擁有兵器幾乎是不可能的事情,因此棍子就成為了民眾最容易取得的武器,戚繼光武藝全書上說:「一用棍,如讀四書,鈎、刀、槍、鈀,如各習一經,四書既明,六經之理亦明矣,若能用棍,則各利器之法,從此得矣。」由此可知,若明白棍法,則鈎、刀、槍、鈀都可以拿來使用。棍子的握法必須要一手實一手虛,不可以兩手都握實,這樣陰陽不分,棍法就不能用,兩手握實也無法承受的住對方攻擊的力道,棍子被一敲會震動的拿不住。這部棍法的影片是於西螺大橋觀光文化節受邀表演時所拍攝,影片中西螺寶師與蕭先見助教一一的將整套伏虎棍全盤演譯,並詳細的解說每一勢棍法的用法與棍子的施力方式為何,是難得一見的棍法解說影片。




第二段

2010年4月24日 星期六

金鷹拳二蹀頭用法示範與講解

文/Mr‧凱 影像/西螺寶師 Mr.凱 鄭荃寅



二蹀頭是金鷹拳的第四套拳,是在原本一蹀的基礎上在將上一個甩手肢的動作,這個動作十分的注重身體的浮沉,即如阿善師家裡的對聯所說:「少年來去修身體,能知浮沉走四方。」浮沉意思就是身體的起落,是使用身體力量的方法,若能知道這種方法就能出門去闖蕩了。





這部影片是在十分倉促的情況下拍攝而成的,所以視角可能拍得不是很好,影片一開始所演示的就是金鷹拳中的二蹀頭套路是由我所打的,金鷹拳基本拳套為七蹀十五套另有蹀外為後來所編,一套拳中分蹀頭跟蹀尾,老師傅說:「蹀頭蹀尾,自頭蹀(打)到尾。」做用法示範的是西螺寶師,他今年已經58歲了,但是發拳打出來的力量還是相當的驚人,王宗岳太極拳經講:「觀耄耋能御眾人。」黃帝內經講:「上古之人,春秋皆度百歲,而動作不衰。」這些就是練習拳法所能出現的現象。

2010年4月10日 星期六

墊步三連手解析

文/Mr.凱

影像/西螺寶師


墊步三連手是一個常見的招式,在許多拳法中都可以看到它的身影,當然金鷹拳也不例外;它是一個簡單好用的招式,三手連環滾入,守住本身中線,且一節一節的滾進對方身體,迫使對方敗勢無法反擊,最後在打一逆步拳發勁攻擊敵方,形意拳經說:「拳打三節不見形」即是如墊步三連手般的由手→肘→肩一節一節的滾入控制住對方,墊步三連手控制對方之法又有一拳經云:「左右一邊站,單臂扣雙肱」此招不僅易學易用實戰性強,又兼具守中用環,身法、步法、手法的完全運用,許多拳法運用的道理都可以從墊步三連手中參悟而出,所以能在許多拳法中看見墊步三連手的身影,就可以明白此招式的重要性。




第一手:



由右腳與右手配合,踩一墊步,此墊步通常為玉環步,這一步可以前進也可以後退,可視對手之體格、力量、距離而定,此一手接觸到對方的那一瞬間即為得機,可順勢滾入。



第二手:

由第一手接觸到對方滾入,第二手隨即順其勢追第一手之後連環滾進,第二手之進入必須配合左腳的進步來達成效果,左腳的進步就是要扣住對方的腳使他沒辦法後退,手由中線滾入後要完全伸展而出扣住對方的身體,這邊要特別注意的是要造成對方的敗勢,自己的身體一定要撐開,要用身體的力量去扣住對方的身體這樣才行,不然要純靠手的力量讓對方敗勢效果很有限,如果身體的力量用運得當到即可讓對方倒地,不須出到第三手。




第三手:



第三手其實是墊步三連手中最簡單的一手,因為這一手只需合全身之力打出一逆步拳即可,打正拳、平拳、出掌都可以,全靠用者本身決定,無一定限制。





動態影像:



用法示範:

2010年4月3日 星期六

金鷹拳的價值

文/Mr.凱


金鷹拳的價值

一、 金鷹拳為何如此珍貴?

金鷹拳最珍貴的地方就在於金鷹拳的練法能快速的培養出功力,又不牽動到肌肉組織,也不必如同一般拳術一練就要四、五十年,還不見得能出的了功夫,習金鷹拳不做肌肉式的鍛煉,例如:重量訓練、伏地挺身、用肌肉抗打……等,因為金鷹拳本身在練不是在消耗肌肉的能量,而是在溫養肌肉,平時練習是在練蓄勁,也就是儲存能量,黃帝內經素問卷-上古天真論:提挈天地,把握陰陽,吸呼精氣,獨立守神,肌肉若一,故能壽敝天地,無有終時,此其道生。又云:上古之人,春秋皆度百歲,而動作不衰。金鷹拳的訓練方式與練習後的現象完完全全與黃帝內經所載的相符相合,故金鷹所傳法,此法真實不虛。

二、 金鷹拳對於其它拳術的功用

我們不難發現,大多數的拳術,功力都很難培養,導致傳統武術給人一種軟弱而不堪使用的觀感,出個拳連最基本的功力都打不出來無怪乎會遭人質疑了;金鷹拳即如同一塊肥沃的土地,可讓功力訓練上有所缺陷的拳術在這塊大地上吸取養分,以補無功力之缺憾,或許有人會有疑問說:這是金鷹拳的勁,又不是太極拳的勁,也不是八卦掌的勁,怎麼可以混為一談呢?其實人的身體都是一樣的,所以勁也就只有一種,即是本體勁,也就是諸多拳論所述的整勁,並非所練拳術有所不同,勁就會不相同,所以金鷹拳之功法,能滋養諸多拳術也。

三、 真正能用的對戰技術

傳統拳術常常講的是一套,動起手來又是另外一套,最有力的證據就是YouTube上吳公儀與陳克夫的擂台戰,雙方皆為出名的武術大師,動起手來卻如同沒練過武術般的瞎打,而金鷹拳對打最忌諱的就是你一拳我一拳的大力換小力,莊子曰:「得其環中,以應無窮。」此即守中用環之理,程老師說:「對打最難練在於防守,拳要能守的好,讓對方都打都打不到。」所以金鷹拳對戰最初即是練「守中」要把自己先顧好,在去攻擊對方,攻擊即是「用環」;金鷹拳於體:輕靈鬆軟外柔內剛,以氣催功,於用:飄身如絮輕變化,一觸如飆風閃電。

四、 金鷹拳是對岸拿不走的拳法

台灣拳術種類繁多,幾乎整個中國的拳術都集中在這裡了,但是不論發展那一門,最終還是中國的武術,最後得利的會是中國,不會是台灣;但是金鷹拳就不同了,因為這是台灣才有武術,以後的台灣不論是獨立還是統一,都需要有一個能代表台灣的武術,即如同廣東的洪拳、山東的螳螂拳、山西的形意拳……等,而台灣就是金鷹拳。

2010年3月27日 星期六

金鷹拳法<雙按掌的實戰運用>



鷹拳的雙按掌又稱為「蝴蝶掌」,使用上可用雙掌按住敵方使他發不了手攻擊,控制住對方的攻勢,進而發勁將敵擊倒。

2010年3月20日 星期六

3月20<金鷹拳與太極拳的差異>

太極拳雖然稱為內家拳,但是它講的卻是熊形,就是希望能練到像一座山讓人推都推不動;金鷹拳雖然有很多的拳理拳法都與太極拳相同,但是老鷹是鳥,鳥就要會飛,程老師說:「人家打你你就退,人家退了就追上去打。」這就是金鷹拳與太極拳最大不同的地方。




金鷹拳自拳母開始就是在訓練如何避免與敵正面衝突,所以金鷹拳在走的步是弧形狀的,在八卦掌就稱這種走法為「淌泥步」,用弧形的走法才不會要進步時與敵的腳相撞,這樣也才能容易的扣住對方的步;在金鷹拳的二蹀尾就有專門在練「消閃」的三角閃身,既然稱為三角閃身,故名思義的就是在練時走的步是一個三角形,這三角閃身可以一個人練,也可以雙人對練,套路在練時都是搭配「橫打」下去練,但是真正使用時用拳、用掌都可以,並沒有一定的限制。



程老師說:「進退半步,一指之功。」就以我本人的身材來說,我的身材就東方人來看算是高壯的了,但是跟西方人比起來我就如同一個小孩般,因此身材小的要打身材大的要靠的就是馬步的進退,讓對方都打不到我,但是我都打的到他,功夫會厲害的地方就是在這邊。

2010年3月13日 星期六

3月13<金鷹拳的出拳秘訣>




金鷹拳出拳力量會如此的強健實在是有它獨道的功法在;程老師說:「練拳最基本的在於沉肩墜肘,最難練的也是沉肩墜肘。」肩要能沉手才能與身體結合在一起,手與身體能結合才能打的出勁道來,何謂勁?程老師說:「由人體的肌肉組織迅速收縮而爆發出來的一股彈力,是彈力而不是勁。勁是由全身筋骨的伸縮而彈出的勁,不牽動肌肉組織的肌肉若一。如何發勁呢?首先用力於湧泉,由湧泉彈起之力,經由丹田,以氣助力,再發於身體任何要擊出的部位,進而產生氣剛力柔的混合體。」沉肩墜肘之功就是要讓這股湧泉之力能由地面節節貫通全身。


程老師說:「出拳後手要用力往後撞,前手讓它自然伸出去。」這種方法就是西螺自古所傳的「拆肩」也是金鷹拳出拳的秘訣,出拳要「拆肩」這樣練肩才會沉,肩沉肘才會墜,這樣力量才能打的「出尾」,程老師說:「拳要先求開展後緊湊,如果一開始就縮起來不敢伸,這樣哪能練功夫?」明代所傳下來的拳經拳法備要一書云:「拳家之定舵須在一隻後手,要領會也。」金鷹拳的出拳就如同拳經拳法備要所講的「定舵在後手」剛開始用這樣的方式出拳會覺得拳頭無力而且散亂,這是很正確的現象,因為肩未開力量傳不到手,經鍛煉一段時日後,會覺得出拳漸漸的有力道,而且越來越剛猛,進而達到練拳的第一步功夫「無力練有力」的明勁階段。



功夫這種東西,其實很簡單,道理就是那幾個而已,可是要不要去實踐就又是另外一回事了,就如同老子所說的:「吾言甚易知,甚易行。天下莫能知,莫能行。」知道方法又不去實行這與不知道方法的有什麼差別呢?習得拳藝有空就要多練習啊!

2010年3月11日 星期四

開春趴趴走-春遊到雲林 西螺健身練武術

春節旅行來西螺,騎鐵馬、看大橋、買醬油,還可練武術,當個黃飛鴻。
 現代人工作討生活,靠的是法律與政府,但在老祖宗橫越黑水溝到台灣開荒墾地那年代,要水源、要土地、要保家衛民讓土匪不敢來洗劫,唯一能依靠的只有自己的拳頭。這就是西螺武術、也是全台各地陣頭最初的起源。
 武術真的有用嗎?西螺鎮長蕭澤梧看著滿臉懷疑的我,然後撥了通電話,幾分鐘後,「西螺寶師」程世寶與徒弟穿著牛仔褲與運動衫出現,隨便秀個幾招,我就乖乖閉嘴了。
 ■以彼之道 還施彼身
 電影裡的武術是拳頭揮來舞去硬碰硬,裂石斷木胸口碎大石,再厲害點的就去踢足球;但西螺寶師跟徒弟之間只是安靜演練,就讓人訝異到嘴巴合不起來。
 例如當徒弟一拳用力揮來,寶師靠的不是回拳招架硬碰硬,而是看準拳路後側身閃過,再順著對手的身體慣性快速出招,讓自己的力量與對方的力量一起回到對方身上。寶師淡淡的說:「不需要打來打去,抓對力道,一拳就可以打死人。」
 如果覺得很難懂,不妨想想天龍八部裡的慕容復,所謂「以彼之道,還施彼身」的結果,對方會死在自己的絕招下,而且威力是兩倍,就是這個道理。
 ■武術文化 文武雙修
 曾經台灣各地武術發達,隨著法律健全、身家安全不再需要靠武力後,武術曾被看成是逞凶鬥狠的不良文化。寶師說,事實上「練拳頭」除了練拳,也要練頭。不用費心去找例子,寶師本身就是最好案例。
 除了是武師,程世寶也是逢甲大學碩士與美國加州州立大學的經濟學博士,年近60的他,從4歲就開始練拳,也曾在美國比佛利山開武館,10年前回鄉看到西螺武術凋零,原本滿街武館幾乎都已消失,因此籌組「台灣武術Gung Fu文化協會」,希望恢復西螺武術文化。
 ■西螺橋下 免費教拳
 武術除了防身,也是運動。一般運動練的是肌肉,運動完後累得半死,而且肌肉從30歲後就開始走下坡。寶師說,武術練的是「筋骨皮」,老人也能練,而且愈練精神愈好,頭腦愈清楚,也不用吃什麼運功散。
 傳統西螺七崁武術練的是「五爪金鷹拳」,目前寶師除了在虎尾科技大學開班授徒,元宵後每逢周六日下午4點到6點,也在西螺大橋下免費教拳,現場報名即可。

http://tol.chinatimes.com/CT_NS/CTContent.aspx?nsrc=B&ndate=20100220&nfno=N0070.001&nsno=12&nkeyword=%a6%e8%c1%b3&SearchArgs=Keyword%3d%a6%e8%c1%b3%26Attr%3d%26Src%3d7%26DateFrom%3d20100212%26DateTo%3d20100311%26ShowStyle%3d2%26PageNo%3d2%26ItemsPerPage%3d10&App=NS

過完年麻豆變豬公? 西螺七崁練拳健身兼消脂肪


過完年麻豆變豬公? 西螺七崁練拳健身兼消脂肪
更新日期:2010/02/22 10:02 記者王以瑾/雲林報導.攝影

因為李小龍的關係,外國人以為華人都會武功,而因為阿善師的西螺七崁傳奇,讓人以為西螺人個個拳頭都很厲害;「西螺寶師」程世寶說,老一輩的,大概要70歲以上的人,幾乎每個男丁都有練武,但中間斷層了40、50年,現在的西螺人和其他地方差不多,不過,包含程世寶的幾位師傅正在積極推廣西螺七崁的武功復興運動,據說只要學習1年就可以變得很厲害。
有武功的人舉手投足真的是帥氣得不得了,真是讓人羨慕極了,難道以前西螺男人個個都是像黃飛鴻那樣肌肉精實,英姿煥發的模樣嗎?程世寶說,西螺七崁武功的起源,主要是為了保衛鄉里,就像村莊的自衛隊,因此幾乎家中男丁都要學習拳法。
西螺武師中最具代表性的就是「阿善師」劉明善,可能是因為連續劇的關係,西螺七崁的武術常被誤以為是阿善師自創的,但程世寶說,阿善師帶來的「五爪金鷹拳」至少可以上溯到南宋,是由岳飛南傳,福建詔安是起源地,不過,幾百年下來,當地已沒有人傳承這項武術。
螳螂拳是山東的代表,詠春拳則來自於廣東,程世寶說,既然大陸都已失傳,只有雲林這裡還難能可貴地保留下來,「五爪金鷹拳」能不能做為台灣的代表?這就是他近年來積極推廣這項拳術的目標。
「五爪金鷹拳」因為模仿的是老鷹的動作,出手常呈現鷹爪型,講求的是攻守合一,借力使力,看似防守,但能將對方進攻化解並反成我方進攻,武功高強的師傅是相當厲害,一拳打死人,不是武俠小說虛擬的情節,是真的能辦到。
(圖/對手一拳打過來,「西螺寶師」看似處於被攻擊的劣勢,但他左手輕輕一推,立刻化解。王以瑾攝影)
(圖/進擊被化解之後,對手重心不穩地倒向「西螺寶師」,「西螺寶師」轉守為攻,打在要害上,一掌就會斃命。王以瑾攝影)
若文中圖片、資訊無法顯示,請至以下網址閱讀http://www.nownews.com/2010/02/22/153-2571776.htm
「西螺七崁」這個名詞讓西螺有武術大鎮的遐想,但其實這個地名不只指現在的西螺鎮,當時的頭崁到七崁是指7個聚落,分佈在現今的行政區包含雲林縣的西螺、二崙、崙背、土庫等地區。
不過,說起雲林縣的武功,可能是因為賣藥行銷的關係,北港的武師比起西螺七崁是有名多了,雖然不知道武功高不高強,但至少台灣南北都知道北港近代有個「六尺四」,到北港老街走走還能問出個大飛龍與老塗獅,而西螺七崁也只能認出個阿善師,可是阿善師已是100多年前的人物了,這一點西螺七崁可是被比下去了。
程世寶曾經在美國開設武館,近年來致力於推廣五爪金鷹拳,並成立台灣武術功夫文化協會,現任理事職位;已屆耳順之年的程世寶說,他小時候西螺到處都是武館,他很希望回復那樣的習武風氣。
在農業社會,練拳除了保衛鄉里,也是保養身體的妙方及娛樂消遣,程世寶說,練拳頭,是要練「拳」也要練「頭」,頭指的是精神,是腦力,要用腦拳才會打得好,也不強調練肌肉,「外練筋骨皮、內練一口氣」,是強調舒筋活血,不是消耗能量,是老祖宗留下來的東方運動學。
練拳這件事,讓你心動了嗎?每個週六、日下午4~6時在西螺大橋旁,西螺鎮公所與台灣武術功夫文化協會合作辦理的「五爪金鷹拳」免費教學,3個月就可以「拳模拳樣」了,教學活動從元宵節之後開始。過年吃太多,麻豆變豬公?不妨來練練拳,短時間就可以驕傲地變成一個有武功的人,還可以健身消除脂肪,一舉數得。西螺七崁練武資訊

2010年3月6日 星期六

三月六日的第一堂課<由基本學起>



原本只在虎科大社團傳授金鷹拳的程老師,為了讓習武者有一個舞台,毅然決定要將西螺大橋旁的大廣場變成一個武術的中心,讓習武的人都可以來這邊互相交流研討,進一步的觸進台灣整體武術的發展,因此程老師身先士卒的利用假日的時間來此開班授課;西螺大橋旁的廣場,交通方便,又能一覽整座西螺大橋的風光,兼以西螺本身武術文化背景,全部都適合拿來用為習武人的聚集地,來此不僅能練武,更能欣賞美景,又能順道品嘗西螺的特色小吃,沒有什麼能比這更好的了!

我聽說目前的台灣武術風氣並不盛行,但卻還是有許多的人對武術相當的著迷,程老師授課時雖然未達到盛況空前的地步,但是仍然有人願意不辭辛勞的奔波一段遙遠的路途到此來學習「金鷹拳」,很多人都會問:「練這個要幹嘛?」其實學習一門優秀的武術是可以幫助人建立起信心的,而且武術可以改善身體的健康狀況,程老師常常強調:「功夫是到老都不會退化的。」如果說人一生到老都能健步如飛,身體狀況為完全良好,這樣是否能改善老人對於社會的負擔呢?而年輕人習武不外乎是想要有一身的好本領跟強壯的身材,功夫好是內在,身材好是外表,一位內外兼具的人就可對自己的生活充滿自信,擁有自信是做任何事情最基本的要素啊!

今天是開課的第一堂課,因此程老師由最基本的馬步開始教起,程老師說:「金鷹拳站的是小弓箭步,有別於北派拳術的大弓箭步,主要是因為大弓箭步兩腳的距離太長,不利於移動,所以金鷹拳採小弓箭步來利於步伐的靈活度。」小弓箭步在西螺稱為「一條馬」站的方式是前腳弓而後腳彎曲,即是許多人常講的不丁步八式,這種步法也是金鷹拳的特色之一喔!





除了馬步之外,程老師還相當確切的講了金鷹拳的出拳方式與一般出拳的差異在哪邊,程老師說:「出拳要轉,是我們的拳與一般的拳不同的地方,原因在於一般的出拳就只是要攻擊,而我們多一個「轉」就是要達到攻守合一的效果。」如對方攻擊我時,我將拳頭往前伸做防禦,接(捕)到對方手的同時,隨即旋轉出力攻擊敵方;這個方法看似簡單,卻蘊含著很深的道理,我聽說功夫在用「不招不架只是一下,犯了招架就是千招萬下」金鷹拳的拳頭要這樣打,就是要避免犯招架啊!



武術要做的起來,就是要有人來參與,要有人來參與就必須要有能吸引人的東西,很多人都不明白習武的功用在哪邊,而將它流於陣頭文化之內,就事實而言,武術與陣頭本身就沒什麼關係,一個是在迎神賽會,一個是修練身體的法門,怎可混為一談呢?程老師說:「武術跟生活是結合在一起的,古時候的西螺人從一大早就必須耕作到晚上,但是隔一天卻又能一如往常的繼續工作,原因就是在於晚上的練拳。」練拳能舒展筋骨,調養身體,所以說舒適而有勁者謂之拳,拳法越練就會使身體越舒服,身體舒服心理也會跟著舒服,這就是練拳的功用所在。











2010年2月20日 星期六

為什麼金鷹拳叫台灣武術?

日本有空手道、韓國有跆拳道、泰國有泰拳、美國有拳擊、法國有踢擊術,那台灣,台灣呢?在我還沒接觸金鷹拳以前,我一直以為台灣的武術就是我們所說的「國術」,是跟隨老蔣撤退來台的武術家們帶過來的,在我接觸了了金鷹拳以後我才明白,原來台灣這塊土地上有自己的武術流傳著。

金鷹拳雖源自於中國,但卻隨著早期遷移來台的先民們在台灣落地生根,成為台灣所獨有的武術;金鷹拳是先民們用來與土匪搏鬥,保護自己家園的拳法,所以在雲林西螺一帶形成了所謂的「西螺七崁」,因此早期的西螺人是人人習武,高手多不勝數,據西螺一位七十多歲的老師傅所言:「西螺的功夫會這麼出名,是現在還活著大約一百多歲的那一群人打出來的,他們一出手就打死人。」西螺流傳著一句話:「拳若沒學到目仔步(台語)就不能拿來用。」(注:目仔步相當於國術所說的秘傳)這目仔步就是練出力量的方法,金鷹拳的力量不在於手,而在於身,所以阿善師的門聯云:「少年來去修身體,能知浮沉走四方」浮沉指的就是身體的力量。

金鷹拳有別於中國武術的華而鮮用,每一勢都是簡單明瞭不做多餘的花俏動作,是真正能練能用的功夫,全世界只有台灣有金鷹拳,是道道地地的台灣武術,是台灣的寶貴資產啊!

2010年1月30日 星期六

台灣武術研習營即將結束囉!



為期三個月的台灣武術研習營即將進入尾聲了,此次的武術教學課程除了培訓武術人才外,更重要的就是希望能把西螺大橋旁的圓形大廣場變成一個武術的中心點,讓分散在各地練武的人能集中到此地練習,進而帶動整體的武術風潮;西螺自古就有相當深厚的武術文化背景,是台灣武術的根本源頭,若中國武術的代表是少林寺,那麼台灣武術的代表就是西螺。



這次的武術研習營在年輕一輩的武術新血身上,主要是以訓練對打為主,目的就是要讓西螺的武術再次的重新紮根並連結起百年前無數先民們所留下來的精緻技巧,使真正的Gung Fu能在年輕一輩的身上展現而出,將口耳相傳的傳說變成一幅幅真實的畫面,讓「武術」能聽得見,也能看的見。其實對打要打的好,並不是說要經歷過幾百場幾千場的搏鬥才行,最重要的是必須明白一個觀念:守中用環。一開始要學的就是要知道如何顧好自己不被打到,懂得守後,就開始學習進攻的方法,進當如何進,退當如何退,什麼時候是得機,什麼時候是得勢,久而久之,進退敏捷,知覺靈敏,技術純熟也就能善於戰鬥了。



對於拳套教學方面是以拳母為主,拳經曰:「拳若要好,三戰裡面討。」三戰所指的就是拳母,金鷹拳的拳母很簡單,來來去去就一個動作在練,這個動作是整個金鷹拳的機樞所在,金鷹拳在用「把把不離鷹抓」這個動作在練的就是鷹抓,老師傅說:「拳母就用不透了。」是因拳母的動作雖然簡單,但是用起來卻變化多端啊!





辦這個武術研習營最好的地方就是開始有小孩子願意進來學了,現在的小孩不是整天窩在電腦前面,就是在補習班上課,會出門運動的是少之又少,希望來學習武術的他們能持之以恆的練下去,等他們在長大一點後功夫一定會厲害的不得了。




學習武術的最大目的在於「修身」,白鶴拳經曰:「主為修身兼養性,朝夕勤練百年身。」要有健康的身體以及延緩老化的方法就在於此;台灣武術金鷹拳以『哲學』、『力學』為基礎,參于『醫學』的輔助而成,是一門台灣所獨有的優秀拳法!

2010年1月29日 星期五

不必吃苦就能有功夫的武術---金鷹拳














很多人都覺得功夫要好就要吃苦,但是在我們的觀念裡拳要練得十分的舒服才行;在早期的西螺,幾乎人人都在練拳,早上的時間務農,天晚時就集合起來一起練拳;若說學武要吃苦,那麼在田裡已經工作了一整天,晚上怎麼還有那個體力能繼續操拳呢?所以說練拳是根本不需要去吃什麼苦頭的!


拳術是古老的東方運動,是舒展筋骨、提振精神的法門;練拳能為我們消除一天的疲勞,舒暢身體的經脈,拳論曰「舒適而有勁者,謂之拳」因此練拳是在幫助身體,而不是在破壞身體,造成身體的負擔。


引述老師所寫的一段文章:


台灣武術 Gung Fu:『即拳拳服膺,動靜自然,舒適而有勁者,謂之拳。』動靜處中,能守能用,發揮氣質本能,不期然而然,莫知至而至。須知非常即是平常,勿論行站坐臥都能隨時作功夫;首先端正身體,凝神靜氣,使意念虛空,掃盡情緣,寂靜調息,以溫養內外,滌除邪檅,動而有序,動中有動,筋骨氣血不練而自練,不養而自養,人之氣質本能逐漸發展矣!用功時,全身大小關節能否上下前後左右相互作用,以及神經支配之意,和氣血之流行,與呼吸吐納調息所發之彈力,如何匯聚一體,以達舒適有勁。拳拳服膺即永保不失,盡吾人氣質本能之道也,亦即拳理之所在。


拳術一門,本無門檻,是人人都可以練習的全民運動;近代以來都把武術的門檻設定的太高,光一個馬步就要人蹲的欲哭無淚,而事實上的功效卻有限;功夫是整體性的,上盤、中盤、下盤需一起鍛鍊,這樣才能「合」更何況馬步練的是一個進退開合,而不是全然不動的佇立一地


我說:「功夫這東西就要輕鬆練!」

台灣武術Gung Fu---金鷹拳的功法

出拳有力是金鷹拳在練習時的基本要求,不論身材大小、高矮胖瘦,練習一陣子後絕對可以打出強勁的力道。金鷹拳能在短時間培養出力量的秘密就在於「拆肩」拆肩是台語的唸法,它的意思是要將身體打開,打出藏於筋骨的力量來;拳經拳法備要練力法篇說:「後手比前手更要着力。」到身篇又云:「以身法送前手,又以後手曳住,須以勒馬狀樣;故知拳家支定舵須在一之後手,要領會也。」拳經拳法備要裡的這兩則論述正是金鷹拳練拆肩的要求;在出拳(掌)時要盡量把手伸出去,不要去擋,力要整個打出手尾,不可鎖在身體上;金鷹拳的力,講求的是長勁,即張三丰太極拳經所說:「周身節節貫串, 無令絲毫間斷耳;長拳者, 如長江大海, 滔滔不斷也。」

說到此或許有人會懷疑:「南拳不都是要打寸勁嗎?怎麼你的在打長勁。」事實上在早期西螺在練拳根本沒有「勁」這個名詞,更別說分什麼長勁、短勁了;老師傅教拳就是說:「手要放出去、要加身力。」

分享一則手為什麼要伸出去的小故事:在幾十年前(老師年輕時的年代)有位練金鷹拳的(他打短手)被一位老師傅告知說:你的手要流出去(台語發音) 注:流是指流手的動作,為台語發音。某日,有一位比他壯碩的人說要試試他的功夫,他伸長手流出去,使得那位說要試功夫的仆倒在地;此事後他直說:「手伸出去力量加就大!」←還是台語發音

因此力要長,是金鷹拳功法的最大準則。

台灣武術Gung Fu---拳頭論


(Chao & Tom :伏虎右捕捶)


一般學習武術都是由最基本的正拳學起,但是各種不同流派的武術都有各自的一套方法與理論,因此單單一個正拳就有許多不同的詮釋產生;金鷹拳最初學也是由正拳練起,同樣也有一套獨特的說法與功用,在此約略淺談一些。

正拳又叫平拳,更帥氣的一點稱為「捕捶」為什麼要稱正拳為捕捶呢?有人說是填補(擊打)敵方漏洞(空隙)的意思,但是我們將捕捶解釋為「捕住拳頭」的意思。基本用法為:對方攻擊我時,我將拳頭往前伸做防禦,接(捕)到對方手的同時,隨即旋轉出力攻擊敵方,以達到攻防合一的效果。

練法上的要求是:拳頭的落點必須與心臟成一直線。拳頭在這個點上會產生很大的支撐力,我們稱為「加身力」

除了練正拳這拳頭以外,還有一個同為基本拳的拳頭就是「立拳」傳統一點的說法叫「衝捶」或者「崩拳」那麼這兩種拳的差異性在哪邊?還是只是單存的平與立而已呢?在我們的解釋裡正拳是帶螺旋順勢擊入;立拳是拳頭衝出下壓(崩)擊入,螺旋與下壓就是兩種出拳的差異性。立拳基本用法:對方攻擊我時,我將拳頭往前伸做防禦,接到對方的手時,隨即下壓擊入,同樣是攻防合一的效用。




台灣武術Gung Fu ---金鷹拳

一、 總論

金鷹拳起於何時大以無跡可考,口耳相傳中有兩種說法:一為阿善師所創、二為岳飛用於訓練士兵的拳法,但據西螺老一輩的師傅所說:「早在阿善師來台前就有人在教金鷹拳法了。」若真如此,那麼岳飛之說則可信度較大。西螺早期盜賊四起,人們必須具搏鬥能力才能保護家園不被盜賊侵犯,因此金鷹拳法在西螺大為流傳;能與盜賊鬥殺、又人人皆可練,主要是在於金鷹拳法中的三個特點:易學、易練、易用,金鷹拳的動作不外乎一個「留手」在一個攻擊,老師傅說:「拳母就用不透。」其涵意就在此;金鷹拳的套路皆用「蹀」來命名,例如:第一套拳為一蹀,第二套拳為二蹀等,以此類推,「蹀」字是何意呢?其意在於用「馬步打人」,老師傅說:「蹀頭、蹀尾,自頭打到尾。」體顯出了金鷹拳最大的特點。


二、一蹀

一蹀為金鷹拳最重要的基礎,即「拳母」,裡面含三套拳,分別為:拳母、到退拳母、一蹀尾;拳母又稱「三戰拳」,老師傅說:「練拳三戰起,三戰練到死。」即是說:拳母為最初所學,功力全由此鍛鍊,要練到人死去了才可以停止;拳母就一個單勢來回走,最大的要求在於「拆筋」,拳經拳法備要中曰:「練打之時,要雄狠盡力,從硬打做軟、從有力打做無力。」此即為「拆筋」精要所在;練拳難在何處?難在沉肩,「拆筋」之法就是在練沉肩墜肘,沉肩後身體才能與手結合,結合後才有辦法使用「身力」,金鷹拳力量的來源就在此,老師傅說:「拳要加身力。」其意義就在這個地方。倒退拳母就是把拳母做退步打,基本上與拳母完全相同;一蹀尾主要在練「橫打」,由切掌、橫打、齊眉手、俯掌、吊打所組成;「橫打」故名思義就是橫著打,即是斜角的打法,金鷹拳不講究與敵正面衝突,而在「避直逃衝」;一蹀尾之動作皆為往後拳套中常常出現的動作,因此練好一蹀尾,其它的拳套也就易學了,定好完整的基礎為「一蹀」最大的功用所在。

三、 二蹀

二蹀一樣分蹀頭、蹀尾,二蹀頭是在一蹀尾的基礎上又加上一「摔手肢」的動作,也是此套拳最難練的地方;「摔手肢」的要求是要將力量由底部「摔」到出手尾,若身體之肩節未練開,在做此一動作時必定雜亂無力;而二蹀尾所練的是金鷹拳的一的精隨步法「三角閃身」,練時進退步成一三角形狀,上半身使橫打動作配合此步;單人操練熟悉後可進入雙人對練,雙人對練的「三角步」主要在練的是「靠」,此法練的好可用於攻擊人的下盤部位,拳經拳法備要曰:「帶靠從來山也愁」即有此意。

四、 結論

武術對於一般人是門檻過於高,要練武就要吃苦,要練武就要被打,要練武就要怎麼樣、怎麼樣的,其實這些都沒必要;拳就是要輕鬆練,拳經曰:「舒勢而有勁者謂之拳。」練拳要很舒服、很愉快,這是習金鷹拳一個很重要的點;我們不必擺出吃了多少苦來標榜,金鷹拳就是易學、易練、易用,全部都很簡單,古之聖賢曰:「由簡入道。」這也是整個金鷹拳的理論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