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鷹拳的雙按掌又稱為「蝴蝶掌」,使用上可用雙掌按住敵方使他發不了手攻擊,控制住對方的攻勢,進而發勁將敵擊倒。
台灣是一個族群交流頻繁、文化性質多元的海島性國家,一個國家需要有人民、有土地、有文化,有政府,更要有屬於自己國家的武術;在台灣不論空手道、跆拳道、柔道、泰拳、柔術、中國武術......等,都能各顯其能相互校較長短,卻獨缺台灣這塊土地的武術;台灣擁有自己的武術,只是在歷經日據時代與國民政府來台後,逐漸的被眾人所遺忘,拜今日網路發達、資訊傳遞快速所賜才能讓台灣的武術有一個重新登場的臺階,可以讓世界上所有的人認識我們台灣的武術---金鷹拳。
2010年3月27日 星期六
2010年3月20日 星期六
3月20<金鷹拳與太極拳的差異>
金鷹拳自拳母開始就是在訓練如何避免與敵正面衝突,所以金鷹拳在走的步是弧形狀的,在八卦掌就稱這種走法為「淌泥步」,用弧形的走法才不會要進步時與敵的腳相撞,這樣也才能容易的扣住對方的步;在金鷹拳的二蹀尾就有專門在練「消閃」的三角閃身,既然稱為三角閃身,故名思義的就是在練時走的步是一個三角形,這三角閃身可以一個人練,也可以雙人對練,套路在練時都是搭配「橫打」下去練,但是真正使用時用拳、用掌都可以,並沒有一定的限制。
程老師說:「進退半步,一指之功。」就以我本人的身材來說,我的身材就東方人來看算是高壯的了,但是跟西方人比起來我就如同一個小孩般,因此身材小的要打身材大的要靠的就是馬步的進退,讓對方都打不到我,但是我都打的到他,功夫會厲害的地方就是在這邊。
2010年3月13日 星期六
3月13<金鷹拳的出拳秘訣>
金鷹拳出拳力量會如此的強健實在是有它獨道的功法在;程老師說:「練拳最基本的在於沉肩墜肘,最難練的也是沉肩墜肘。」肩要能沉手才能與身體結合在一起,手與身體能結合才能打的出勁道來,何謂勁?程老師說:「由人體的肌肉組織迅速收縮而爆發出來的一股彈力,是彈力而不是勁。勁是由全身筋骨的伸縮而彈出的勁,不牽動肌肉組織的肌肉若一。如何發勁呢?首先用力於湧泉,由湧泉彈起之力,經由丹田,以氣助力,再發於身體任何要擊出的部位,進而產生氣剛力柔的混合體。」沉肩墜肘之功就是要讓這股湧泉之力能由地面節節貫通全身。
程老師說:「出拳後手要用力往後撞,前手讓它自然伸出去。」這種方法就是西螺自古所傳的「拆肩」也是金鷹拳出拳的秘訣,出拳要「拆肩」這樣練肩才會沉,肩沉肘才會墜,這樣力量才能打的「出尾」,程老師說:「拳要先求開展後緊湊,如果一開始就縮起來不敢伸,這樣哪能練功夫?」明代所傳下來的拳經拳法備要一書云:「拳家之定舵須在一隻後手,要領會也。」金鷹拳的出拳就如同拳經拳法備要所講的「定舵在後手」剛開始用這樣的方式出拳會覺得拳頭無力而且散亂,這是很正確的現象,因為肩未開力量傳不到手,經鍛煉一段時日後,會覺得出拳漸漸的有力道,而且越來越剛猛,進而達到練拳的第一步功夫「無力練有力」的明勁階段。
功夫這種東西,其實很簡單,道理就是那幾個而已,可是要不要去實踐就又是另外一回事了,就如同老子所說的:「吾言甚易知,甚易行。天下莫能知,莫能行。」知道方法又不去實行這與不知道方法的有什麼差別呢?習得拳藝有空就要多練習啊!
2010年3月11日 星期四
開春趴趴走-春遊到雲林 西螺健身練武術

現代人工作討生活,靠的是法律與政府,但在老祖宗橫越黑水溝到台灣開荒墾地那年代,要水源、要土地、要保家衛民讓土匪不敢來洗劫,唯一能依靠的只有自己的拳頭。這就是西螺武術、也是全台各地陣頭最初的起源。
武術真的有用嗎?西螺鎮長蕭澤梧看著滿臉懷疑的我,然後撥了通電話,幾分鐘後,「西螺寶師」程世寶與徒弟穿著牛仔褲與運動衫出現,隨便秀個幾招,我就乖乖閉嘴了。
■以彼之道 還施彼身
電影裡的武術是拳頭揮來舞去硬碰硬,裂石斷木胸口碎大石,再厲害點的就去踢足球;但西螺寶師跟徒弟之間只是安靜演練,就讓人訝異到嘴巴合不起來。
例如當徒弟一拳用力揮來,寶師靠的不是回拳招架硬碰硬,而是看準拳路後側身閃過,再順著對手的身體慣性快速出招,讓自己的力量與對方的力量一起回到對方身上。寶師淡淡的說:「不需要打來打去,抓對力道,一拳就可以打死人。」
如果覺得很難懂,不妨想想天龍八部裡的慕容復,所謂「以彼之道,還施彼身」的結果,對方會死在自己的絕招下,而且威力是兩倍,就是這個道理。
■武術文化 文武雙修
曾經台灣各地武術發達,隨著法律健全、身家安全不再需要靠武力後,武術曾被看成是逞凶鬥狠的不良文化。寶師說,事實上「練拳頭」除了練拳,也要練頭。不用費心去找例子,寶師本身就是最好案例。
除了是武師,程世寶也是逢甲大學碩士與美國加州州立大學的經濟學博士,年近60的他,從4歲就開始練拳,也曾在美國比佛利山開武館,10年前回鄉看到西螺武術凋零,原本滿街武館幾乎都已消失,因此籌組「台灣武術Gung Fu文化協會」,希望恢復西螺武術文化。
■西螺橋下 免費教拳
武術除了防身,也是運動。一般運動練的是肌肉,運動完後累得半死,而且肌肉從30歲後就開始走下坡。寶師說,武術練的是「筋骨皮」,老人也能練,而且愈練精神愈好,頭腦愈清楚,也不用吃什麼運功散。
傳統西螺七崁武術練的是「五爪金鷹拳」,目前寶師除了在虎尾科技大學開班授徒,元宵後每逢周六日下午4點到6點,也在西螺大橋下免費教拳,現場報名即可。
http://tol.chinatimes.com/CT_NS/CTContent.aspx?nsrc=B&ndate=20100220&nfno=N0070.001&nsno=12&nkeyword=%a6%e8%c1%b3&SearchArgs=Keyword%3d%a6%e8%c1%b3%26Attr%3d%26Src%3d7%26DateFrom%3d20100212%26DateTo%3d20100311%26ShowStyle%3d2%26PageNo%3d2%26ItemsPerPage%3d10&App=NS
過完年麻豆變豬公? 西螺七崁練拳健身兼消脂肪

過完年麻豆變豬公? 西螺七崁練拳健身兼消脂肪
更新日期:2010/02/22 10:02 記者王以瑾/雲林報導.攝影
因為李小龍的關係,外國人以為華人都會武功,而因為阿善師的西螺七崁傳奇,讓人以為西螺人個個拳頭都很厲害;「西螺寶師」程世寶說,老一輩的,大概要70歲以上的人,幾乎每個男丁都有練武,但中間斷層了40、50年,現在的西螺人和其他地方差不多,不過,包含程世寶的幾位師傅正在積極推廣西螺七崁的武功復興運動,據說只要學習1年就可以變得很厲害。
有武功的人舉手投足真的是帥氣得不得了,真是讓人羨慕極了,難道以前西螺男人個個都是像黃飛鴻那樣肌肉精實,英姿煥發的模樣嗎?程世寶說,西螺七崁武功的起源,主要是為了保衛鄉里,就像村莊的自衛隊,因此幾乎家中男丁都要學習拳法。
西螺武師中最具代表性的就是「阿善師」劉明善,可能是因為連續劇的關係,西螺七崁的武術常被誤以為是阿善師自創的,但程世寶說,阿善師帶來的「五爪金鷹拳」至少可以上溯到南宋,是由岳飛南傳,福建詔安是起源地,不過,幾百年下來,當地已沒有人傳承這項武術。
螳螂拳是山東的代表,詠春拳則來自於廣東,程世寶說,既然大陸都已失傳,只有雲林這裡還難能可貴地保留下來,「五爪金鷹拳」能不能做為台灣的代表?這就是他近年來積極推廣這項拳術的目標。
「五爪金鷹拳」因為模仿的是老鷹的動作,出手常呈現鷹爪型,講求的是攻守合一,借力使力,看似防守,但能將對方進攻化解並反成我方進攻,武功高強的師傅是相當厲害,一拳打死人,不是武俠小說虛擬的情節,是真的能辦到。
(圖/對手一拳打過來,「西螺寶師」看似處於被攻擊的劣勢,但他左手輕輕一推,立刻化解。王以瑾攝影)
(圖/進擊被化解之後,對手重心不穩地倒向「西螺寶師」,「西螺寶師」轉守為攻,打在要害上,一掌就會斃命。王以瑾攝影)
若文中圖片、資訊無法顯示,請至以下網址閱讀http://www.nownews.com/2010/02/22/153-2571776.htm
「西螺七崁」這個名詞讓西螺有武術大鎮的遐想,但其實這個地名不只指現在的西螺鎮,當時的頭崁到七崁是指7個聚落,分佈在現今的行政區包含雲林縣的西螺、二崙、崙背、土庫等地區。
不過,說起雲林縣的武功,可能是因為賣藥行銷的關係,北港的武師比起西螺七崁是有名多了,雖然不知道武功高不高強,但至少台灣南北都知道北港近代有個「六尺四」,到北港老街走走還能問出個大飛龍與老塗獅,而西螺七崁也只能認出個阿善師,可是阿善師已是100多年前的人物了,這一點西螺七崁可是被比下去了。
程世寶曾經在美國開設武館,近年來致力於推廣五爪金鷹拳,並成立台灣武術功夫文化協會,現任理事職位;已屆耳順之年的程世寶說,他小時候西螺到處都是武館,他很希望回復那樣的習武風氣。
在農業社會,練拳除了保衛鄉里,也是保養身體的妙方及娛樂消遣,程世寶說,練拳頭,是要練「拳」也要練「頭」,頭指的是精神,是腦力,要用腦拳才會打得好,也不強調練肌肉,「外練筋骨皮、內練一口氣」,是強調舒筋活血,不是消耗能量,是老祖宗留下來的東方運動學。
練拳這件事,讓你心動了嗎?每個週六、日下午4~6時在西螺大橋旁,西螺鎮公所與台灣武術功夫文化協會合作辦理的「五爪金鷹拳」免費教學,3個月就可以「拳模拳樣」了,教學活動從元宵節之後開始。過年吃太多,麻豆變豬公?不妨來練練拳,短時間就可以驕傲地變成一個有武功的人,還可以健身消除脂肪,一舉數得。西螺七崁練武資訊
更新日期:2010/02/22 10:02 記者王以瑾/雲林報導.攝影
因為李小龍的關係,外國人以為華人都會武功,而因為阿善師的西螺七崁傳奇,讓人以為西螺人個個拳頭都很厲害;「西螺寶師」程世寶說,老一輩的,大概要70歲以上的人,幾乎每個男丁都有練武,但中間斷層了40、50年,現在的西螺人和其他地方差不多,不過,包含程世寶的幾位師傅正在積極推廣西螺七崁的武功復興運動,據說只要學習1年就可以變得很厲害。
有武功的人舉手投足真的是帥氣得不得了,真是讓人羨慕極了,難道以前西螺男人個個都是像黃飛鴻那樣肌肉精實,英姿煥發的模樣嗎?程世寶說,西螺七崁武功的起源,主要是為了保衛鄉里,就像村莊的自衛隊,因此幾乎家中男丁都要學習拳法。
西螺武師中最具代表性的就是「阿善師」劉明善,可能是因為連續劇的關係,西螺七崁的武術常被誤以為是阿善師自創的,但程世寶說,阿善師帶來的「五爪金鷹拳」至少可以上溯到南宋,是由岳飛南傳,福建詔安是起源地,不過,幾百年下來,當地已沒有人傳承這項武術。
螳螂拳是山東的代表,詠春拳則來自於廣東,程世寶說,既然大陸都已失傳,只有雲林這裡還難能可貴地保留下來,「五爪金鷹拳」能不能做為台灣的代表?這就是他近年來積極推廣這項拳術的目標。
「五爪金鷹拳」因為模仿的是老鷹的動作,出手常呈現鷹爪型,講求的是攻守合一,借力使力,看似防守,但能將對方進攻化解並反成我方進攻,武功高強的師傅是相當厲害,一拳打死人,不是武俠小說虛擬的情節,是真的能辦到。
(圖/對手一拳打過來,「西螺寶師」看似處於被攻擊的劣勢,但他左手輕輕一推,立刻化解。王以瑾攝影)
(圖/進擊被化解之後,對手重心不穩地倒向「西螺寶師」,「西螺寶師」轉守為攻,打在要害上,一掌就會斃命。王以瑾攝影)
若文中圖片、資訊無法顯示,請至以下網址閱讀http://www.nownews.com/2010/02/22/153-2571776.htm
「西螺七崁」這個名詞讓西螺有武術大鎮的遐想,但其實這個地名不只指現在的西螺鎮,當時的頭崁到七崁是指7個聚落,分佈在現今的行政區包含雲林縣的西螺、二崙、崙背、土庫等地區。
不過,說起雲林縣的武功,可能是因為賣藥行銷的關係,北港的武師比起西螺七崁是有名多了,雖然不知道武功高不高強,但至少台灣南北都知道北港近代有個「六尺四」,到北港老街走走還能問出個大飛龍與老塗獅,而西螺七崁也只能認出個阿善師,可是阿善師已是100多年前的人物了,這一點西螺七崁可是被比下去了。
程世寶曾經在美國開設武館,近年來致力於推廣五爪金鷹拳,並成立台灣武術功夫文化協會,現任理事職位;已屆耳順之年的程世寶說,他小時候西螺到處都是武館,他很希望回復那樣的習武風氣。
在農業社會,練拳除了保衛鄉里,也是保養身體的妙方及娛樂消遣,程世寶說,練拳頭,是要練「拳」也要練「頭」,頭指的是精神,是腦力,要用腦拳才會打得好,也不強調練肌肉,「外練筋骨皮、內練一口氣」,是強調舒筋活血,不是消耗能量,是老祖宗留下來的東方運動學。
練拳這件事,讓你心動了嗎?每個週六、日下午4~6時在西螺大橋旁,西螺鎮公所與台灣武術功夫文化協會合作辦理的「五爪金鷹拳」免費教學,3個月就可以「拳模拳樣」了,教學活動從元宵節之後開始。過年吃太多,麻豆變豬公?不妨來練練拳,短時間就可以驕傲地變成一個有武功的人,還可以健身消除脂肪,一舉數得。西螺七崁練武資訊
2010年3月6日 星期六
三月六日的第一堂課<由基本學起>
除了馬步之外,程老師還相當確切的講了金鷹拳的出拳方式與一般出拳的差異在哪邊,程老師說:「出拳要轉,是我們的拳與一般的拳不同的地方,原因在於一般的出拳就只是要攻擊,而我們多一個「轉」就是要達到攻守合一的效果。」如對方攻擊我時,我將拳頭往前伸做防禦,接(捕)到對方手的同時,隨即旋轉出力攻擊敵方;這個方法看似簡單,卻蘊含著很深的道理,我聽說功夫在用「不招不架只是一下,犯了招架就是千招萬下」金鷹拳的拳頭要這樣打,就是要避免犯招架啊!
武術要做的起來,就是要有人來參與,要有人來參與就必須要有能吸引人的東西,很多人都不明白習武的功用在哪邊,而將它流於陣頭文化之內,就事實而言,武術與陣頭本身就沒什麼關係,一個是在迎神賽會,一個是修練身體的法門,怎可混為一談呢?程老師說:「武術跟生活是結合在一起的,古時候的西螺人從一大早就必須耕作到晚上,但是隔一天卻又能一如往常的繼續工作,原因就是在於晚上的練拳。」練拳能舒展筋骨,調養身體,所以說舒適而有勁者謂之拳,拳法越練就會使身體越舒服,身體舒服心理也會跟著舒服,這就是練拳的功用所在。
訂閱:
文章 (At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