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1月30日 星期六

台灣武術研習營即將結束囉!



為期三個月的台灣武術研習營即將進入尾聲了,此次的武術教學課程除了培訓武術人才外,更重要的就是希望能把西螺大橋旁的圓形大廣場變成一個武術的中心點,讓分散在各地練武的人能集中到此地練習,進而帶動整體的武術風潮;西螺自古就有相當深厚的武術文化背景,是台灣武術的根本源頭,若中國武術的代表是少林寺,那麼台灣武術的代表就是西螺。



這次的武術研習營在年輕一輩的武術新血身上,主要是以訓練對打為主,目的就是要讓西螺的武術再次的重新紮根並連結起百年前無數先民們所留下來的精緻技巧,使真正的Gung Fu能在年輕一輩的身上展現而出,將口耳相傳的傳說變成一幅幅真實的畫面,讓「武術」能聽得見,也能看的見。其實對打要打的好,並不是說要經歷過幾百場幾千場的搏鬥才行,最重要的是必須明白一個觀念:守中用環。一開始要學的就是要知道如何顧好自己不被打到,懂得守後,就開始學習進攻的方法,進當如何進,退當如何退,什麼時候是得機,什麼時候是得勢,久而久之,進退敏捷,知覺靈敏,技術純熟也就能善於戰鬥了。



對於拳套教學方面是以拳母為主,拳經曰:「拳若要好,三戰裡面討。」三戰所指的就是拳母,金鷹拳的拳母很簡單,來來去去就一個動作在練,這個動作是整個金鷹拳的機樞所在,金鷹拳在用「把把不離鷹抓」這個動作在練的就是鷹抓,老師傅說:「拳母就用不透了。」是因拳母的動作雖然簡單,但是用起來卻變化多端啊!





辦這個武術研習營最好的地方就是開始有小孩子願意進來學了,現在的小孩不是整天窩在電腦前面,就是在補習班上課,會出門運動的是少之又少,希望來學習武術的他們能持之以恆的練下去,等他們在長大一點後功夫一定會厲害的不得了。




學習武術的最大目的在於「修身」,白鶴拳經曰:「主為修身兼養性,朝夕勤練百年身。」要有健康的身體以及延緩老化的方法就在於此;台灣武術金鷹拳以『哲學』、『力學』為基礎,參于『醫學』的輔助而成,是一門台灣所獨有的優秀拳法!

2010年1月29日 星期五

不必吃苦就能有功夫的武術---金鷹拳














很多人都覺得功夫要好就要吃苦,但是在我們的觀念裡拳要練得十分的舒服才行;在早期的西螺,幾乎人人都在練拳,早上的時間務農,天晚時就集合起來一起練拳;若說學武要吃苦,那麼在田裡已經工作了一整天,晚上怎麼還有那個體力能繼續操拳呢?所以說練拳是根本不需要去吃什麼苦頭的!


拳術是古老的東方運動,是舒展筋骨、提振精神的法門;練拳能為我們消除一天的疲勞,舒暢身體的經脈,拳論曰「舒適而有勁者,謂之拳」因此練拳是在幫助身體,而不是在破壞身體,造成身體的負擔。


引述老師所寫的一段文章:


台灣武術 Gung Fu:『即拳拳服膺,動靜自然,舒適而有勁者,謂之拳。』動靜處中,能守能用,發揮氣質本能,不期然而然,莫知至而至。須知非常即是平常,勿論行站坐臥都能隨時作功夫;首先端正身體,凝神靜氣,使意念虛空,掃盡情緣,寂靜調息,以溫養內外,滌除邪檅,動而有序,動中有動,筋骨氣血不練而自練,不養而自養,人之氣質本能逐漸發展矣!用功時,全身大小關節能否上下前後左右相互作用,以及神經支配之意,和氣血之流行,與呼吸吐納調息所發之彈力,如何匯聚一體,以達舒適有勁。拳拳服膺即永保不失,盡吾人氣質本能之道也,亦即拳理之所在。


拳術一門,本無門檻,是人人都可以練習的全民運動;近代以來都把武術的門檻設定的太高,光一個馬步就要人蹲的欲哭無淚,而事實上的功效卻有限;功夫是整體性的,上盤、中盤、下盤需一起鍛鍊,這樣才能「合」更何況馬步練的是一個進退開合,而不是全然不動的佇立一地


我說:「功夫這東西就要輕鬆練!」

台灣武術Gung Fu---金鷹拳的功法

出拳有力是金鷹拳在練習時的基本要求,不論身材大小、高矮胖瘦,練習一陣子後絕對可以打出強勁的力道。金鷹拳能在短時間培養出力量的秘密就在於「拆肩」拆肩是台語的唸法,它的意思是要將身體打開,打出藏於筋骨的力量來;拳經拳法備要練力法篇說:「後手比前手更要着力。」到身篇又云:「以身法送前手,又以後手曳住,須以勒馬狀樣;故知拳家支定舵須在一之後手,要領會也。」拳經拳法備要裡的這兩則論述正是金鷹拳練拆肩的要求;在出拳(掌)時要盡量把手伸出去,不要去擋,力要整個打出手尾,不可鎖在身體上;金鷹拳的力,講求的是長勁,即張三丰太極拳經所說:「周身節節貫串, 無令絲毫間斷耳;長拳者, 如長江大海, 滔滔不斷也。」

說到此或許有人會懷疑:「南拳不都是要打寸勁嗎?怎麼你的在打長勁。」事實上在早期西螺在練拳根本沒有「勁」這個名詞,更別說分什麼長勁、短勁了;老師傅教拳就是說:「手要放出去、要加身力。」

分享一則手為什麼要伸出去的小故事:在幾十年前(老師年輕時的年代)有位練金鷹拳的(他打短手)被一位老師傅告知說:你的手要流出去(台語發音) 注:流是指流手的動作,為台語發音。某日,有一位比他壯碩的人說要試試他的功夫,他伸長手流出去,使得那位說要試功夫的仆倒在地;此事後他直說:「手伸出去力量加就大!」←還是台語發音

因此力要長,是金鷹拳功法的最大準則。

台灣武術Gung Fu---拳頭論


(Chao & Tom :伏虎右捕捶)


一般學習武術都是由最基本的正拳學起,但是各種不同流派的武術都有各自的一套方法與理論,因此單單一個正拳就有許多不同的詮釋產生;金鷹拳最初學也是由正拳練起,同樣也有一套獨特的說法與功用,在此約略淺談一些。

正拳又叫平拳,更帥氣的一點稱為「捕捶」為什麼要稱正拳為捕捶呢?有人說是填補(擊打)敵方漏洞(空隙)的意思,但是我們將捕捶解釋為「捕住拳頭」的意思。基本用法為:對方攻擊我時,我將拳頭往前伸做防禦,接(捕)到對方手的同時,隨即旋轉出力攻擊敵方,以達到攻防合一的效果。

練法上的要求是:拳頭的落點必須與心臟成一直線。拳頭在這個點上會產生很大的支撐力,我們稱為「加身力」

除了練正拳這拳頭以外,還有一個同為基本拳的拳頭就是「立拳」傳統一點的說法叫「衝捶」或者「崩拳」那麼這兩種拳的差異性在哪邊?還是只是單存的平與立而已呢?在我們的解釋裡正拳是帶螺旋順勢擊入;立拳是拳頭衝出下壓(崩)擊入,螺旋與下壓就是兩種出拳的差異性。立拳基本用法:對方攻擊我時,我將拳頭往前伸做防禦,接到對方的手時,隨即下壓擊入,同樣是攻防合一的效用。




台灣武術Gung Fu ---金鷹拳

一、 總論

金鷹拳起於何時大以無跡可考,口耳相傳中有兩種說法:一為阿善師所創、二為岳飛用於訓練士兵的拳法,但據西螺老一輩的師傅所說:「早在阿善師來台前就有人在教金鷹拳法了。」若真如此,那麼岳飛之說則可信度較大。西螺早期盜賊四起,人們必須具搏鬥能力才能保護家園不被盜賊侵犯,因此金鷹拳法在西螺大為流傳;能與盜賊鬥殺、又人人皆可練,主要是在於金鷹拳法中的三個特點:易學、易練、易用,金鷹拳的動作不外乎一個「留手」在一個攻擊,老師傅說:「拳母就用不透。」其涵意就在此;金鷹拳的套路皆用「蹀」來命名,例如:第一套拳為一蹀,第二套拳為二蹀等,以此類推,「蹀」字是何意呢?其意在於用「馬步打人」,老師傅說:「蹀頭、蹀尾,自頭打到尾。」體顯出了金鷹拳最大的特點。


二、一蹀

一蹀為金鷹拳最重要的基礎,即「拳母」,裡面含三套拳,分別為:拳母、到退拳母、一蹀尾;拳母又稱「三戰拳」,老師傅說:「練拳三戰起,三戰練到死。」即是說:拳母為最初所學,功力全由此鍛鍊,要練到人死去了才可以停止;拳母就一個單勢來回走,最大的要求在於「拆筋」,拳經拳法備要中曰:「練打之時,要雄狠盡力,從硬打做軟、從有力打做無力。」此即為「拆筋」精要所在;練拳難在何處?難在沉肩,「拆筋」之法就是在練沉肩墜肘,沉肩後身體才能與手結合,結合後才有辦法使用「身力」,金鷹拳力量的來源就在此,老師傅說:「拳要加身力。」其意義就在這個地方。倒退拳母就是把拳母做退步打,基本上與拳母完全相同;一蹀尾主要在練「橫打」,由切掌、橫打、齊眉手、俯掌、吊打所組成;「橫打」故名思義就是橫著打,即是斜角的打法,金鷹拳不講究與敵正面衝突,而在「避直逃衝」;一蹀尾之動作皆為往後拳套中常常出現的動作,因此練好一蹀尾,其它的拳套也就易學了,定好完整的基礎為「一蹀」最大的功用所在。

三、 二蹀

二蹀一樣分蹀頭、蹀尾,二蹀頭是在一蹀尾的基礎上又加上一「摔手肢」的動作,也是此套拳最難練的地方;「摔手肢」的要求是要將力量由底部「摔」到出手尾,若身體之肩節未練開,在做此一動作時必定雜亂無力;而二蹀尾所練的是金鷹拳的一的精隨步法「三角閃身」,練時進退步成一三角形狀,上半身使橫打動作配合此步;單人操練熟悉後可進入雙人對練,雙人對練的「三角步」主要在練的是「靠」,此法練的好可用於攻擊人的下盤部位,拳經拳法備要曰:「帶靠從來山也愁」即有此意。

四、 結論

武術對於一般人是門檻過於高,要練武就要吃苦,要練武就要被打,要練武就要怎麼樣、怎麼樣的,其實這些都沒必要;拳就是要輕鬆練,拳經曰:「舒勢而有勁者謂之拳。」練拳要很舒服、很愉快,這是習金鷹拳一個很重要的點;我們不必擺出吃了多少苦來標榜,金鷹拳就是易學、易練、易用,全部都很簡單,古之聖賢曰:「由簡入道。」這也是整個金鷹拳的理論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