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7月11日 星期日

台灣武術Gung Fu:練武術的秘訣

影像/台視記者王傳文採訪教這個,我認為台灣的一些年輕人對自己的文化非常的鄙視,看到自己的文化好像有仇,一講到自己的文化,都講不科學什麼、不什麼的,其實人體一半是科學一半不是科學;92年那時候,我在我家後面練練練……那時候我50歲,我在想說我現在50歲有辦法練,如果60歲、70歲、80歲我怎麼辦?後來我就把它放很鬆下去練,結果啊!練完以後很累,累的要命,我才曉得人體不是科學,放鬆練這一部分不是科學;所以你要練功夫,就像佛陀講的:「如來所得法,此法無實無虛。」不是實的也不是虛的,你如果是實的就著了像,你如果是虛的就落了空,著了像或落了空都不行;以前我們在練拳,我爸他們都這樣說:「練拳就好像有又好像沒有。」這是一個秘訣,這是最主要的,就跟佛陀講的不著了相,不落了空一樣。很感慨,台灣的年輕人或者有成就的人他們很鄙視自己的文化。

文/Mr‧凱

我相信我們這一輩的年輕人一定都認為傳統的文化是封閉、是愚蠢、是沒用的;我們讀孔子、老子、莊子,會被人認為我們頭腦有問題,我們看佛經,在別人眼裡就是怪咖,其實我們一直沒去思考過這些古代的哲學理論能相傳幾千年不斷,就一定是有它的過人之處。

哲學理論就是古代人研究人的行為後所建立出來的,而武術也是人類行為的一環,古時候,人要生存就要跟猛獸搏鬥,人的群聚體要強大,就要跟人搏鬥;古代先賢們根據人們搏鬥的行為建立起一套修練身體的法門,這個就叫作「武術」。我們練武在追求的都是力量,要有力量才有辦法與人搏鬥才能戰勝敵人,可是人一老力量、體能都會不斷的衰退這是完全沒辦法避免的,寶師說:「其實武術是越練越差不是越練越好,人老了就是不行。」如果說我們練了數十年的功夫卻因為年齡到了功夫就消滅怠盡,那我們追求的這個武術,不就注定了是一場空嗎?

寶師說:「人老了功夫要行,就要懂得放鬆下去練,練沒有力量的功夫。」

2010年6月27日 星期日

台灣武術:得其環中 以應無窮

得其環中 以應無窮
文/Mr.凱


對打要好,功力一定要夠強,出拳一定要有力,這是由拳套鍛練進入對打訓練的審核標準;一開始從最簡單的一個出拳一個接手開始,這時練習者該注意的是接手的姿勢正不正確,身形在轉會不會不順暢,進攻時手是不是有不自主的離開中線;由接慢拳開始去調整自己的手勢、身形、中線,等熟悉這些要點後,就可以分開自由出手對練了。

我們分開在對打時,都會有一個手勢,這個手勢稱為「長短分龍手」,這個手勢不是像電影一樣擺好看的,而是有它很大的功用在,防禦能不能防的好就全看這個手勢了。

長短分龍手的功用除了守中線外,同時也可使手臂達到最強抗力性的狀態;擺這個手勢,手伸出去後不必用力,胸上的肌肉會自然的緊實,這就是拳論在講的「外柔內剛」用這個手勢,手會與身體結合在一起,就算進攻方猛力的出拳攻擊也能夠承受的住,這就是用這個手勢做防禦的好處。
分開對打主要是要訓練出雙方對進攻距離的掌握,以即面對一個不知道他要怎麼打的臨場反應;距離能夠掌握了,面對對方的出拳踢腿,都能應付自如時,就可以在鑽研更深一層的「打點」問題。

以人的手臂來說,整條手臂有些地方容易施力,力量特別強,有低些地方不易施力,力量特別弱;在這個階段要練的就是要怎麼樣去打對方那些弱的地方,使對方沒辦法施力與你抗衡;就以按掌來說吧,按對地方跟按錯地方,那個效果就差很多。






對打的原理就如同兩千多年前莊子所說的:「得其環中,以應無窮」,雙手一個轉圓的互換就可以讓防禦的手轉變成攻擊的手,這樣是最容易打到對方的。


寶師說:「剛開始練武是就像是一棵剛種落地的小樹苗,若一開始練武就練對打每天都在受傷每天都在養傷,就像是天天去搖動那一棵小樹苗一樣,這樣樹苗要怎麼長大呢?練對打不是說天天打就有效,而是功夫練好了,身體練壯了,在下去打才會有用;小樹苗長成了大樹,怎麼搖也搖不倒。」

2010年6月6日 星期日

西螺寶師見聞錄

西螺寶師見聞錄

文/Mr.凱


西螺寶師是一個將近六十的人,但是他不論是打拳、推手、散手,展現出來的力道與技術都相當的驚人;記得第一次遇到寶師時,看他在講用法,用看的感覺起來就沒什麼,就跟一般的武術教練一樣沒什麼特別,當時我相當的不以為然,直到有一天我親身下場去試,與寶師接手的那一瞬間,我就像被車撞到一樣,由寶師身上傳來的強大力道,我想擋也擋不住,隨即摔跌而出,這時我才明白,寶師的功夫不同在哪裡;雖然只是簡單的講個用法,但是觸手時那種大到讓人站不穩的勁道,並不是人人都能有這種本事的。

有一次寶師在教我們推手,寶師要我與他搭手示範,我們在推時,我完全感覺不到寶師手臂上的力量,他的手臂完全是軟的,可是我的手就像被用鐵條磨一樣,感受不到任何力量,卻相當的痛;寶師的手棉花中藏著鐵,既輕柔又沉重,我用按掌推寶師時好像是用力的在推一張紙,完全感覺不到受力的面積;寶師發勁時在被推出之前根本不會有任何的感覺,每當感覺到力量時就是人已經被勁打出去了;這種搭手的感覺是我跟其它人推手都沒有過的感覺,既無力又有力,既柔軟又剛強,相當的不一樣。

推手是要讓拳達到能致用個過程,寶師說:「兩人分開時是散手,接觸的時候就是推手。」寶師在教授對打時,常常都是親自下場與學生對練,我有好幾次跟寶師對練,不論是我主攻還是讓寶師來攻,只要我的手一碰到寶師的手就會被彈開,不然就是被寶師身上的力量打到站不穩,任由他宰割;寶師說:「對打就是不能犯招架,防禦時手要軟不要出力,這樣攻擊時才會有力,人心不可二用,守的時候就在用力,要打人怎麼會有力?而且你一用力對方就會知道,對方知道了你是要怎麼打他?犯了招架千招萬下就是這樣。」

寶師說:「要練拳方法就要對,方法不對練到死也練不出一點功夫;我已經快六十了,現在的功夫比我年輕時還要好,打出來的功力也比我年輕時強,真正的功夫就是這樣,絕對不會因為老了就衰退。」

2010年5月22日 星期六

台灣武術Gung Fu:畫龍點睛

學拳最重要的就是要得法,若能得法即如畫龍點睛,使畫中之龍充滿靈性,拳法一道也是這樣的,方法不正確,不明拳理,不知怎麼樣才是真正的「作功夫」,既使練的在久還是一場空。要檢視所學是真竅還是假法很簡單,第一步先看自身所練合不合拳理拳法、第二步觀察是否體用一道;拳法並不是說一練就要三五十年才出的了功夫,而是自剛開始練那一刻起就是在「作功夫」,拳法的動作是在引出藏於人筋骨內的力量,改變整個身體的施力方式,練掉原本肌肉的力量,用本體勁(整勁)取而代之;金鷹拳的拳母扣除最後收式練的就是一個動作,一個單招,從馬步站小弓箭步(不丁不八式)到身體的左右選轉,到手的「拆肩」,每一個細節都是練本體勁的關鍵,就是要讓練拳者將使用本體勁的方法練上身,練入自然;若練拳練不到本體勁,就如同沒有開光的神像,沒有點睛的龍,形是有了,不過都是死的,沒有靈性、沒有神氣、沒有辦法達到修身致用的目的;若能練到本體勁,那麼一切萬法都將由此生,習拳法者不可不注意啊!

2010年5月15日 星期六

台灣武術Gung Fu:基本對打

文/Mr‧凱 影像/陳琪瑋 陳俊碩




很多人認為功夫帶上拳套會無法發揮,其實不盡然,我們戴上拳套除了抓(爪)不能用以外,或出拳、或發掌、或劈打,都是不受拳套所限制的,雖然戴上拳套會降低殺傷力,但是它卻會增加衝擊力;影片中練習者練拳並沒有練很久,最久約一年有餘,除了平時無護具的切磋外,更帶上護具體驗可以直接打擊的滋味,這種基本對打訓練的目的就是要讓練拳者能習慣有戴拳套跟沒戴拳套的差異在哪邊,使雙方能對於拳法中的技術有更深一層的揣摩;帶上護具的對打方式,有它的好,有它的壞,可是我們不能因為有所限制就去排斥這種練習方式,拳套,護具是新時代的發明,是體驗出手打擊的好東西,也是要站上競技舞台前必要的訓練。

2010年5月7日 星期五

台灣武術Gung Fu:西螺棍法

文/Mr‧凱 影像/西螺寶師 蕭先見 鄭荃寅


第一段




西螺棍法的名子是:伏虎棍。在以前的時代裡,一般人民要擁有兵器幾乎是不可能的事情,因此棍子就成為了民眾最容易取得的武器,戚繼光武藝全書上說:「一用棍,如讀四書,鈎、刀、槍、鈀,如各習一經,四書既明,六經之理亦明矣,若能用棍,則各利器之法,從此得矣。」由此可知,若明白棍法,則鈎、刀、槍、鈀都可以拿來使用。棍子的握法必須要一手實一手虛,不可以兩手都握實,這樣陰陽不分,棍法就不能用,兩手握實也無法承受的住對方攻擊的力道,棍子被一敲會震動的拿不住。這部棍法的影片是於西螺大橋觀光文化節受邀表演時所拍攝,影片中西螺寶師與蕭先見助教一一的將整套伏虎棍全盤演譯,並詳細的解說每一勢棍法的用法與棍子的施力方式為何,是難得一見的棍法解說影片。




第二段

2010年4月24日 星期六

金鷹拳二蹀頭用法示範與講解

文/Mr‧凱 影像/西螺寶師 Mr.凱 鄭荃寅



二蹀頭是金鷹拳的第四套拳,是在原本一蹀的基礎上在將上一個甩手肢的動作,這個動作十分的注重身體的浮沉,即如阿善師家裡的對聯所說:「少年來去修身體,能知浮沉走四方。」浮沉意思就是身體的起落,是使用身體力量的方法,若能知道這種方法就能出門去闖蕩了。





這部影片是在十分倉促的情況下拍攝而成的,所以視角可能拍得不是很好,影片一開始所演示的就是金鷹拳中的二蹀頭套路是由我所打的,金鷹拳基本拳套為七蹀十五套另有蹀外為後來所編,一套拳中分蹀頭跟蹀尾,老師傅說:「蹀頭蹀尾,自頭蹀(打)到尾。」做用法示範的是西螺寶師,他今年已經58歲了,但是發拳打出來的力量還是相當的驚人,王宗岳太極拳經講:「觀耄耋能御眾人。」黃帝內經講:「上古之人,春秋皆度百歲,而動作不衰。」這些就是練習拳法所能出現的現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