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6月27日 星期日

台灣武術:得其環中 以應無窮

得其環中 以應無窮
文/Mr.凱


對打要好,功力一定要夠強,出拳一定要有力,這是由拳套鍛練進入對打訓練的審核標準;一開始從最簡單的一個出拳一個接手開始,這時練習者該注意的是接手的姿勢正不正確,身形在轉會不會不順暢,進攻時手是不是有不自主的離開中線;由接慢拳開始去調整自己的手勢、身形、中線,等熟悉這些要點後,就可以分開自由出手對練了。

我們分開在對打時,都會有一個手勢,這個手勢稱為「長短分龍手」,這個手勢不是像電影一樣擺好看的,而是有它很大的功用在,防禦能不能防的好就全看這個手勢了。

長短分龍手的功用除了守中線外,同時也可使手臂達到最強抗力性的狀態;擺這個手勢,手伸出去後不必用力,胸上的肌肉會自然的緊實,這就是拳論在講的「外柔內剛」用這個手勢,手會與身體結合在一起,就算進攻方猛力的出拳攻擊也能夠承受的住,這就是用這個手勢做防禦的好處。
分開對打主要是要訓練出雙方對進攻距離的掌握,以即面對一個不知道他要怎麼打的臨場反應;距離能夠掌握了,面對對方的出拳踢腿,都能應付自如時,就可以在鑽研更深一層的「打點」問題。

以人的手臂來說,整條手臂有些地方容易施力,力量特別強,有低些地方不易施力,力量特別弱;在這個階段要練的就是要怎麼樣去打對方那些弱的地方,使對方沒辦法施力與你抗衡;就以按掌來說吧,按對地方跟按錯地方,那個效果就差很多。






對打的原理就如同兩千多年前莊子所說的:「得其環中,以應無窮」,雙手一個轉圓的互換就可以讓防禦的手轉變成攻擊的手,這樣是最容易打到對方的。


寶師說:「剛開始練武是就像是一棵剛種落地的小樹苗,若一開始練武就練對打每天都在受傷每天都在養傷,就像是天天去搖動那一棵小樹苗一樣,這樣樹苗要怎麼長大呢?練對打不是說天天打就有效,而是功夫練好了,身體練壯了,在下去打才會有用;小樹苗長成了大樹,怎麼搖也搖不倒。」

2010年6月6日 星期日

西螺寶師見聞錄

西螺寶師見聞錄

文/Mr.凱


西螺寶師是一個將近六十的人,但是他不論是打拳、推手、散手,展現出來的力道與技術都相當的驚人;記得第一次遇到寶師時,看他在講用法,用看的感覺起來就沒什麼,就跟一般的武術教練一樣沒什麼特別,當時我相當的不以為然,直到有一天我親身下場去試,與寶師接手的那一瞬間,我就像被車撞到一樣,由寶師身上傳來的強大力道,我想擋也擋不住,隨即摔跌而出,這時我才明白,寶師的功夫不同在哪裡;雖然只是簡單的講個用法,但是觸手時那種大到讓人站不穩的勁道,並不是人人都能有這種本事的。

有一次寶師在教我們推手,寶師要我與他搭手示範,我們在推時,我完全感覺不到寶師手臂上的力量,他的手臂完全是軟的,可是我的手就像被用鐵條磨一樣,感受不到任何力量,卻相當的痛;寶師的手棉花中藏著鐵,既輕柔又沉重,我用按掌推寶師時好像是用力的在推一張紙,完全感覺不到受力的面積;寶師發勁時在被推出之前根本不會有任何的感覺,每當感覺到力量時就是人已經被勁打出去了;這種搭手的感覺是我跟其它人推手都沒有過的感覺,既無力又有力,既柔軟又剛強,相當的不一樣。

推手是要讓拳達到能致用個過程,寶師說:「兩人分開時是散手,接觸的時候就是推手。」寶師在教授對打時,常常都是親自下場與學生對練,我有好幾次跟寶師對練,不論是我主攻還是讓寶師來攻,只要我的手一碰到寶師的手就會被彈開,不然就是被寶師身上的力量打到站不穩,任由他宰割;寶師說:「對打就是不能犯招架,防禦時手要軟不要出力,這樣攻擊時才會有力,人心不可二用,守的時候就在用力,要打人怎麼會有力?而且你一用力對方就會知道,對方知道了你是要怎麼打他?犯了招架千招萬下就是這樣。」

寶師說:「要練拳方法就要對,方法不對練到死也練不出一點功夫;我已經快六十了,現在的功夫比我年輕時還要好,打出來的功力也比我年輕時強,真正的功夫就是這樣,絕對不會因為老了就衰退。」